2006年,通威刚刚进入光伏行业。但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光伏行业波动的多重影响,全球光伏企业陷入艰难境地,只是维持生存,每年都要亏不少钱。
这是什么概念?如果你年赚10万元,1个亿,要赚1000年才能赚到。就算你年赚100万,也要100年,才能赚到。
到了2023年8月,通威首次入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并位列榜单第476位,成为全世界光伏行业首家世界500强企业。
2024年3月5号,我带队问道中国的企业家们,参访了这家通威太阳能这家企业。今天,我也用一篇文章的时间,把我的收获分享给你,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很多人对于太阳最初的印象,就是课本里的“太阳公公”,和蔼可亲,一个温暖的大光球。
但真实的太阳,要远比这“狂暴”的多。它是一个炽热的气态球体,直径是地球的一百多倍。每时每刻,它的内部都在发生核聚变反应,不断向外辐射巨大的能量。
太阳每秒向外辐射的能量,达到了约为38000亿亿兆焦。相当于1000多亿吨煤炭完全燃烧,释放的总能量。
其中的能量,只有22亿分之一,到达了地球大气层。但就算如此,地球每秒获得的能量,也足足有接近500亿度。
这是什么概念?根据新华社报道,三峡电站投产发电20年,累计发出清洁电能超16000亿度。
如果人类能够把到达地球的所有太阳能都利用起来,不到40秒,就能抵得上三峡电站发电20年的量,1小时,能量就足够人类使用1年。
相比于化石燃料,它就没有碳排放和空气污染。而且,太阳能随处可得,所需发电装置的占地面积也不大,应用灵活。相比于其他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光伏发电可以直接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损耗最少。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说,嗨,说了半天,什么清洁能源,什么光伏发电,不就是楼顶上、共享自行车车筐里那几片太阳能电池吗?
很厉害。因为在光伏发电的背后,是一个高度工业化的产业链。最核心的环节,有四个。
要生产太阳能电池,所需要的原材料硅,也同时是手机、电脑中最重要的“大脑”——芯片的基础材料。
只不过,对于芯片来说,它要求的硅料纯度,要比太阳能电池片高得多。光伏发电用到的硅料纯度,最多也就到“11个9”,就是产品关键性杂质元素纯度达99.999999999%,9的个数,有11个。
多晶硅。它是整个产业链的最上游,把大量的石英岩、矿石,通过还原、提纯,得到高纯度的多晶硅,也就是硅料。
到这,还远远没结束。多晶硅,相当于多个单晶晶粒组成的材料,晶粒之间,有很明显的“晶界”,这就影响了电子在里边穿行的效率,“拖累”最终产品的发电效率。
能。先把多晶硅熔化,找来一个单晶硅的“种子”,籽晶,让它不断旋转,和熔融的硅料接触,然后,慢慢把这粒“种子”拉起来,它就会一点点生长成尺寸更大的单晶硅。
但是,这么大一个硅棒,还没办法用到太阳能电池上。所以,还需要把它倒角,再切成薄薄的方形硅片。
这是什么概念?一根头发,大约有60-90微米,一张普通的A4纸,大约有100微米厚。也就是说,这一个硅片切出来,大概只有:
然后,硅片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比如硅面刻蚀,消除由于切割造成的损伤,又比如制绒,增加光照二次反射……等等等等。
但是,还记得吗?电池片,太薄,只有100多微米,也就是0.1毫米。就这样拿出去用,一不小心就坏掉了。
那么,怎么办?封装起来。镀膜,用EVA材料保护一层,再用钢化玻璃保护一层,边框再封起来。
到了这一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光伏组件,一个转化光电的基本单元,就终于出现了。
真是了不起。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太阳能板的背后,是这么复杂、这么厉害的工业体系。
2004年,德国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对光伏上网的电价大力补贴,鼓励德国企业全力发展光伏技术。德国电价每度0.1欧元,但对光伏企业“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价格,到了每度0.5欧元。
之前光伏发电技术不够成熟,发电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按照煤电的价格卖给电网,卖一度,亏一度。
但是,德国政府宣布,有补贴。你尽管做光伏发电,到时候,我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买你的电,包你有得赚。
这还了得?不管行不行,干了再说!此后,德国光伏装机数量,开始迅速增加。中国也有不少创业者,从中看到了机会,开始在国内干起了光伏生意,向外出口。
但那个时候,国内的光伏生意,大多是“组装”的体力劳动,利润微薄。没有技术、没有材料,依赖进口。主要的商品市场,又在外国。所以,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欧洲各国纷纷降低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力度,市场萎缩。2011年,美国又开始了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最终决定,征收大额的反倾销、反补贴税,税额一度超过了200%。
硅料的价格一落千丈。只要一晚上,就从300美元,掉到了100美元。无数光伏企业,每天都在拼命亏钱。
国家,出手了。2009年,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宣布实施金太阳工程,支持光伏发电技术应用产业化。2013年,国家发改委明白准确地提出:电价补贴标准为每千瓦时0.42元(含税),光伏发电项目自投入运营起执行标杆上网电价或电价补贴标准,期限原则上为20年。
电价补贴,领跑者计划,光伏扶贫,户用光伏……各项政策相继推出,让中国光伏行业向前迈出关键一步。
光伏行业,开始良性竞争。各项技术不断涌现。比如,单晶硅技术路线,又比如,金刚线切割硅片技术。协鑫、隆基、通威……不断有企业,开始崭露头角,摆脱国外的技术依赖。
大量光伏企业的金钱上的压力,骤然加剧。因为,有补贴的时候,很多项目的收益,是可以算过来的。但当补贴逐渐退坡,甚至取消之后,很多光伏项目,就又回到了“卖一度,亏一度”的窘境里。
怎么办?降成本。只有光伏发电的发电成本,和煤电持平,甚至更低,这笔帐才算的过去,这生意才有得做。
根据每日经济新闻专访,通威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大幅度降低,截至目前已降到0.3元/千瓦时以内。“十四五”期间还将降到0.25元/千瓦时以下,届时光伏发电成本将低于绝大部分煤电。
比如,建一个发电站。当光伏发电成本比煤电要低的时候,如果以同样的上网电价卖给电网,就有了更多的利润空间。
举个例子。在中东,有一个太阳能公园五期900兆瓦独立发电项目,由上海电气来承建,它是
项目,又是从哪来的呢?竞标得来的。这个标,是迪拜电力与水务局(DEWA),也就是
而除了这3个角色之外,因为过程中涉及的资金量巨大,另外一个角色,就会随之出现:
手里有光伏建设项目,但是没钱,怎么办?找金融方借。只要投资回报算得过来,就一定会有人提供资金,并把项目收益证券化,卖给更多的个人。
比如,接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在不断的提高。从二十年前的12%、13%,到了现在的25%、26%,翻了一倍。并且,依然以每年0.5%的速度不断的提高。每提升1%转换效率,对整体系统成本的影响,大概有6%。
而现在,发电系统的每瓦成本,大约在2块钱左右。随着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会不断的提高,发电成本,还会持续地下降。
因为,它还不够稳定,只能在光照条件好的时候,才能发电。想要弥补这个不稳定性,就只有靠储能。白天把多余的电力存储起来,晚上把电力释放开来。加上这笔成本,光伏可能又没了价格优势。
信心,就来源于中国光伏的慢慢的提升,来源于中国光伏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
精益生产,描述的正是这样同时追求“占用最少资源,企业管理经营成本最低,最大限度让客户满意”的生产方式。
比如,为避免因为沉降导致的地面开裂,有粉尘影响生产,通威在地下打桩的总长度,就有100多万米。
举个例子,看图。这里,是通威的无人立体仓库,平常是不开灯的,因为全是自动化生产。隔壁,是生产车间,产出的组件通过传送带来到这里,通过堆垛机,一层一层地码上去,就像超市的货架一样。
仓库很大。有多大?单单是这一个仓库,如果开灯,每天开灯的电费,就要2000元。如果这里几个大大小小的仓库加起来,都需要开灯的线多万。
怎么做呢?举个例子,5S现场管理。5个S,就是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塑造一个清洁、有条理的作业现场。毕竟,一个乱七八糟的生产现场,质量不可能做得好。
比如,“整理”。第一步,可能就是区分工具。哪些是现场经常用的?多久用一次?1小时、2小时、还是4小时?
当参观园区的时候,我注意到园区里的保安站在那里,特别挺拔,特别有精气神,就像一棵松树一样。这很不容易。工厂保安,就算不懒散,也很难有这样的精气神。
原来,就在上个月,通威某生产部门的3000多个员工,提交了1万多条建议。
这些建议,涉及生产、安全、效益,方方面面。在经过专门负责员工建议的团队筛选过后,把可行的部分变成了改进的方法,创造了大概1300万的价值。
1万条建议,1300万元的价值。虽然平均下来,1条建议也就是1000多元,但积少成多,每个月都在这么改进,不断循环迭代。
在通威的厂房里,有这么一句话,让我特别有感触。于是,拍了张照片。请看图。
原则性的错误,容易理解一点。你不能够做危害公司的事情,违背公司岗位的原则。
可是,如果同时培训又足够的话,就只能是意识上不重视。不重视工作的人,怎么能靠谱呢?
如果你去估算宇宙的边界,大胆假设,然后去验证,发现错了,这就是高级的错误,是创新的代价,可以接受。
如果一直在低级的、重复的、甚至原则性的错误里跌倒,那么整个团队,就会在很低的水平里,来回打转。
不惜成本,在厂房底部打100多万米的桩。1万条建议,1300万价值。不犯3种错误。
虽然让人有点意外,但确实如此。通威的创始人刘汉元,就是学习水产养殖出身的。
根据央视报道,刘汉元在1981年毕业,进入四川眉山水电局,做了一名养殖技术员。
1983年春节,成都的市场上,猪肉只卖0.99元一斤,但鲤鱼却卖到了12-13元一斤。要知道,当时一个城里人一年的收入,也只有500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因为,当时的水产养殖技术,十分简陋,几乎都是“靠天吃饭”。
池塘里的鱼,由于生长环境中的水体含氧量不高,水质较差,肉质不够鲜美。养在水库里的鱼,鲜美是鲜美了,但由于水库水是活水,水又深,捕捞又不方便。
能不能在水渠里,用金属网箱,把鱼圈养起来?这样做,不影响流水通过,捕捞又很方便,效益很高。
但集中化的养殖,只靠自然条件,无法支持鲤鱼生长,必须要配合饲料。但在当时的四川,很少有鱼饲料商家。
问题出现了,那就解决,全家齐上阵。操作绞肉机,手指磨破了,为了推车,脚伤了,都是家常便饭。
后来,这个顶部面积接近64平方米的网箱,创造了四川省养鱼历史的记录。收箱那天,现场称量,称出来2900多斤鱼。按照当时市场价计算,净利润1930元。
刘汉元在《财经人物周刊》栏目中回忆,当时的水电局局长一看到2900多斤,大喜过望,马上喊道:我们要像老母鸡带鸡儿一样,带出一批,带出一窝,大家一起搞网箱养鱼!
500元钱,几乎是一个城里人一年的收入。但这一网箱鱼下去,就是接近2000元。网箱养鱼计划,大获成功。
根据通威股份2022年度报告,公司饲料及产业链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16.46亿元。
你所有的成就,一定是从帮助别人解决一个真实问题开始。这么大一个企业,一路走来,最开始,居然仅仅是因为发现了“市场里的鱼供不应求”这一个问题。
但是,养殖个体户对于价格十分敏感,所以,通威的净利润,压得特别低。即便是营业额达到了200个亿,300个亿,但净利润也只有2、3个亿,1%。
但通威,却从始至终坚持了20多年。这背后,就是对管理、制造和流程极其严格的控制。
2004年,通威在主业做大之后,开始了对新增长点的思考。工程,软件,风投……始终没合适的答案,直到刘汉元看到了新能源产业,看到了光伏产业。越研究,越觉得可行。
后来,他的博士课题,就叫做《各种新能源比较研究与我国能源战略选择》,提出: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清洁能源主要发展趋势。这个结论,也成了通威战略方向的重要依据。
因为之前在水产产业链里的位置,偏向上游,所以通威一开始,也打算做光伏行业的上游,多晶硅。根据央视报道,当时国内多晶硅的成本,差不多是每吨70万到80万元,利润足足有成本的3倍之多。
正如我们在前边讲到的一样,由于金融危机,叠加光伏行业危机,硅料价格一落千丈。
可能只要一晚上,价格就从300美元每公斤,掉到100美元每公斤。就这,价格还没看到底。
整个行业,都在拼命亏钱。当时的通威,大概是1000吨的规模,算下来,每年要亏损7000万到1个亿。
危机到来,许多企业纷纷避险。有的,选择转行。有的,割肉变卖。有的,干脆宣布破产。但通威,选择坚持。
左手,是1%的利润,一年2、3个亿,完完全全是卖饲料的辛苦钱。右手,是每年亏掉的1个亿,和对光伏行业坚定的决心。
就这样,亏损,整整持续了8年的时间。其他做硅料的企业,倒闭一大片,但通威,始终没放弃。
不光没有放弃,2013年,通威又做了一个特别“疯狂”的决定:扩大产业链,投资电池片生产线,收购了合肥赛维,一家当时全球单体顶级规模,产线配置最先进的产线的太阳能电池厂。
因为,他们都以为,不管金融危机过去的是快还是慢,光伏产业会成为再次生产的能源未来的主角。
就这样,随国家政策的补贴,一代代光伏人的努力,投入,终于看到了回报。十年前,中国的光伏行业,几乎90%的设备,都要依靠进口。但十年后,绝大多数的设备,都是国产。
2022年,通威的硅料,赚到了300多个亿的利润,算下来,几乎是一天赚一个亿。
今年,硅料的利润不高,电池环节,也面临着亏损,整个行业无数企业,可能也都面临着亏损。
但是,越是这种关头,越考验一家公司精益生产的能力,越考验一家公司的战略定力。
因为,在听到一家公司一年亏一个亿的故事之后,你可能很难觉得,还能有什么更大的困难了。
当放弃迫在眉睫的时候,能不能继续坚持,就要看你有没有想清楚,能不能稳得住了。
但可惜的是,无数的人,并不清楚自己有得选,或者不知道如何选。选了之后,又觉得放弃了很多,不停后悔。
所以,懂得选择,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懂得放弃。就是保持定力,和这个变化的世界不断地博弈。
9、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未来,光伏发电的成本还将进一步降低
10、1.6953美分/kWh超低记录!ACWA再次夺得迪拜五期900MW太阳能发电项目
p.s. 通威是问道中国项目参访企业。问道中国,聚焦于研究先进企业的“商业进化论”,致力于帮助慢慢的变多的企业进化成商业世界的“达尔文雀”。
在这里,你可以探寻最新的趋势,提高认知,积累透过现象一眼看到本质的能力。
▌1. 当行业短期看起来“没那么好”的时候(例如利润率低),创始人坚持行业深耕,做精益制造。
3. 车间标识里有句话对我触动非常大—— “不要犯原则性错误,不要犯低级性错误,不要犯重复性错误”。很多领导者对员工犯错几乎是零容忍,但自己也说不清楚哪些错误能犯,哪些不能犯,这样会扼杀员工的创造力。有些错误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是有价值的,能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性和未来潜力,要敢于去试错。
4.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何时应该引进同行业专业人才,何时加入新鲜血液,何时做老员工素质培训,才能让组织慢慢的提升和升级。
▌在通威我始终想把自己置换到刘主席的视角,去体会和思考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如何决策的。
从养鱼到饲料、光伏这一些行业,都是相对分散、竞争极其激烈而毛利又非常低的行业,需要长期承担亏损的风险,在竞争中不断地去坚持和成长。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创始人的信心越来越强,有了更强的战略执行力。
在这么卷的当下,企业一号位该如何做,怎么在生产等每个环节去提高效率,才能在这个环境中坚持到底,这也是我一直观察和思考的。
▌通威创始人对行业的深度洞察,战略的决心,持续深耕的长期主义精神,让我收获很大。同时也引发了更多思考,在一个行业干了10年、15年甚至更久的时候,怎么样来判断何时该及时止损?又该怎么样来判断还有没有深耕的机会?是不是会遇到要不要继续投资的犹豫周期?
▌1. 在行业大变革的窗口期,新方式替代旧方式,就是大机会。通威的核心团队把握住了整个产业链核心的成本结构和关键要素。如何去识别产业链中的关键要素,以及如何构建属于我们阶段性的稀缺性?
2. 从第一个产业到第二个产业,是基于对这个新产业中长期看好的投资决策,同时,主业已发展得比较稳、比较扎实,加上资源的可持续性,都能给予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支撑。
3. 当下各行各业都很卷,除了要持续耕耘,也要看到“卷”对团队的历练、对文化的塑造是有价值的,要加以提炼和总结,未来才能走得更长远。
▌从通威的战略布局和刘主席的思维方法,我看到了和自己非常相似的部分,更加坚定了做下去的信心和决心。基于某一个赛道,不是仅限于做一个单独的产品,而是充分的利用所有资源,多维布点,从养鱼,到饲料,再到光伏,到材料,到组件等等,都结合起来。
第二点是通威的管理体系,细致到卫生间、厨房等细节的管理,团队管理细化到保安这层,这种小团队的阿米巴管理模式很值得借鉴学习。
▌1. 从通威的发展过程和刘主席的管理风格中,感受到他是一个非常会处理问题的人。从养鱼行业看到饲料供应缺口,把饲料业务做了起来;做光伏制造时,通过精益生产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
2. 超行业净利润。原材料控制是否能成为一家公司长期发展和做全产业链的关键性动作?
3. 在通威看到了精益制造和自动化结合的结果,对我们公司做精益制造更有信心。
4. 通威和其他材料头部公司互为股东公司关系,是否在资源和政策型行业才存在这种关系?是取决于行业类型还是单纯是人的因素?
▌1. 拥抱行业人才。卷的是行业,更卷人才。新业务短期内不断快速扩张,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人才招募逻辑值得借鉴。
2. 关于精益制造和壁垒布局。1)在控制好产品的质量的前提下,优化所有的环节的成本结构,为建立壁垒打好基础;2)坚定的研发技术、专利发明投入,深耕上游核心原料把控等等,去迎接周期性的行业波动。
3. 在参观时看到两句话——“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企业的竞争既是短跑又是长跑,更是马拉松”。拥抱变化,快速应战,同时又坚持长期主义,对人才、研发和核心资源的前瞻性思考,像马拉松一样兼顾速度和耐力。
▌很佩服通威的战略定力,先做强,后做大,要聚焦,在看准的点上执行到位。感受到通威内在的能力和实力,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持续提升管理能力,“仰望星空,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