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创投热点的生命周期真的是越来越短了。共享自行车从风口到众多企业倒闭退出,时间大概是一年多,而共享充电宝大约是一年,而如今无人货架也再次重复了它们的轨迹,周期甚至还不到一年。
近日,多家无人货架企业传出关闭站点、资金断裂的新闻。其中曾经融资5亿元的头部明星企业猩便利,也被爆出将关闭三四线城市站点的消息。种种迹象说明,一度受到风投追捧的无人货架,也陷入了发展的冰点期。
之所以这么快就陷入到发展冰点期,这和目前无人货架行业的现状有关。无人货架厂商多采用开放式货架+展示冰箱的模式,本身有着种种天生的不足,同时又涌入过量的玩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些积累的问题开始爆发。
我第一次看到无人货架是在老东家公司里。当时我好奇地问前同事,要是有人直接拿走吃了怎么办,他说那就吃了呗。我追问那这损失算谁的,他回复说“不知道,可能找公司算吧”。但如今看新闻才知道,这些货损都是无人货架厂商承担。也是,如果让入驻公司承担货损的话那么很难有企业会同意无人货架进驻。
开放式货架的最大优点是消费的人可以直接触摸商品,从而激发购买热情。当然缺点也很明显,无人货架的货损率非常高,很多厂商的数据表明达到20%,甚至有些接近40%。相比之下传统连锁超市在3-5%之间,沃尔玛还可以降低至1.5%左右。即便如此,传统超市的利润率也不过几个百分点。因此,尽管经营的零食饮料类商品毛利率能达到20-30%,但无人货架厂商也无法承受得起如此高的货损。
有人把货损率高归结为中国人的素质低下,某无人货架创始人还痛哭称低估人性的贪婪。其实这事我觉得不要去责怪消费者,是无人货架厂商本身缺少必要的防范措施。俗话说得好:锁防君子而不防小人。但没有锁的话,君子也可能在利益的诱惑下变成小人。放眼国内外,有哪家超市是消费者进去随便拿货而没有制约的,商业本身就应该做好风险防范。无人货架厂商的高货损,我以为并不值得同情。
无人货架能迅速推广起来,一个很大原因是初期投入成本很低。普通货架的成本顶多几百元,立式展示冰箱也就是两千多元,批量采购的话还能更低一些。以两个货架+一个冰箱的配置,加上铺货商品的采购成本,整体投入可控制在五千元以内。这是在全部付清供应商货款的前提下估算的成本,实际可能还更低一些。
由于初期投入低,加上技术研发门槛也不高,众多企业蜂拥而上,至少数十家企业挤入了赛道。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无人货架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9月,已经有至少16家无人货架获得投资,最高的达到3.3亿元,融资总额超过25亿元。大部分玩家都是在2017年进入市场,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和杭州这三个城市。
为了获得市场和资本的认可,这些企业将规模扩张放在了首位。理论上100人以上的公司才具有设置无人货架的消费能力。但事实上,为了跑马圈地,很多无人货架厂商在30人以下的小企业布点。导致无人货架布点过多,但单个站点的销售额却非常有限,很多厂商的日单点销售额不足百元。
和前期ofo的无GPS定位小单车一样,无人货架遇到了运营成本高企的问题。从无人货架的投入成本来估算,似乎是件看得到回报的投资。但无人货架只是销售的终端,其背后是采购、仓储、配送和运营一整套的供应链体系。每个城市需要建立中心仓库和区域仓库,配备市内送货车和庞大的配送团队。无人货架厂商的运营成本取决于其供应链管理能力的高低,而现行入场的玩家多为创业企业,具备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非常少。
无人货架经营的商品多数为零食饮料类,此类商品的毛利率尚可,但客单价低、体积和重量却不小。尽管在品类和商品上进行控制,但SKU也至少20个以上。写字楼内只能使用手拉车,一次拉货有限,即便是在一个写字楼内,一趟也配送不了几家,需要反复去停车场的厢式货车取货。这些因素下来,都使得整体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同时为了吸引消费者下单,无人货架厂商还推出了大力度的优惠促销,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也提高了运营成本。
出现问题不可怕,只要积极应对、有针对性改善,也还是有机会的。无人货架也一样,目前看来它有三个转型升级的方向:
既然都是无人零售业态,那么干脆就升级成为微型无人商店好了。而无人零售店技术的日益成熟,让无人货架也看到了一步到位的可能。这样就几乎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货物盗损问题,而且还能通过扫脸吸纳大量的优质用户,简直是完美的解决方案。
不过,这种想法很好但现实困难重重。首先它对场地面积有一定的要求,可能会因此丧失一些市场。其次初期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成本增加很多,投资回报的周期很长,可能现有的无人货架玩家都难以承担。但能用钱解决的都不是大问题,最大的困难在于难以取得入驻公司的认可。
无人零售店用户身份核对有两个办法:a、现场安装智能摄像头,消费者可现场扫脸注册,并通过摄像头辨识追踪用户身份;b、公司全体员工预先在APP上登记为用户,扫码支付时就可以自动辨识。前者鉴于商业秘密和信息安全的考虑,很难获得入驻公司的同意;后者内部成本较高也不易得到落地公司管理层和员工的配合。真正实施的话,除了一些大型企业外,其可行性很低。
在日本无人售货机的形式各种各样,简直无所不能。除了我们在国内常常看到的饮料售卖机外,日本无人售卖机还卖杂志、果蔬、大米、内衣,甚至汤面、冲泡咖啡等都能从无人售卖机买到。在日本无人售卖机的年销售额达到7万亿日元,合人民币4000多亿元,几乎相当于2016年中国快消品前六强华润万家、高鑫零售(大润发和欧尚)、沃尔玛、联华超市、永辉和家乐福全年销售额的总和,成为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
无人货架完全可以借鉴日本无人售卖机的做法,重新设计无人售卖机和商品包装,变无人货架为无人售卖机。这从技术上来说难度并不大,只需要在现有的饮料无人售卖机基础进行微调即可。无人货架厂商可设计推出干果零食类、果蔬类等不同品类的无人售卖机,或是综合类的。这样不但能有效地解决商品盗损问题,同时通过商品的标准化和减少SKU的方式也能够更好的降低长期运营成本。此外,在模式逐渐成熟之后,还有希望进入车站、街道、小区等更多的场景空间,抢占潜在的大市场。
开放式货架的最大优点是消费的人可以触摸商品,激发购买热情。如果想保持现有开放式无人货架的形式,那么就必须对其进行智能化防盗改造,让消费者在存款之前无法从货架上取走商品。比如:针对可悬挂商品可在悬挂架上设计独立的锁扣,针对摆放式商品则在货架上设计独立的可调节卡扣,扫码支付后锁扣或卡扣就会自动打开,消费者才能取走商品。这种的设计,对于真正购买的消费者来说,没有增加操作步骤,并不会影响体验;但却加强了商品安全措施,从而大大降低了商品被窃的概率。
此外,消费者在货架选购商品时,通常注意力在上面两层,下层的利用率很低。运营商完全可以把货架的下面设计成装货更多的储物柜,这样一来,货架兼具了售卖和仓储功能,减少补货配送的次数。可将日常上架的工作授权给公司指定员工负责,按销售提成或固定金额给付酬劳。它的好处在于:降低人员配送成本,提高补货上架的效率,带动销售转化率。
无人货架发展到现在暴露了自身的不足,其实某种意义上也是件好事。作为贴近消费者的终端设备,如何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本身就需要实践去摸索。一些企业之前发展过快,甚至不考虑实际运营成本布点,导致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成本压力。关闭部分没有市场价值的站点,如果是正常经营下的调整,倒也在情理之中。
快消品零售是个讲究成本运营的行业,不会因为无人货架可能是个风口就例外。资本更不可能为了市场份额,而忽视盈亏平衡而持续给创业项目输血。O2O、共享单车等前车之鉴尚历历在目,无人货架厂商需引以为鉴。
无人货架厂商要认清自己的市场定位,无人货架只是销售终端的表现形式,本质上是快消品零售商。在加强研发技术和市场运营的同时,无人货架厂商必须更重视和加强自己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未来,无人货架或者准确地说是办公室零售,最终胜出的应该还是其中的供应链强者。毕竟商业模式和运营方式都比较容易模仿,但供应链管理能力却很难被人学走。
【作者介绍:蚂蚁虫,科技评论人,专栏作者。微信公众号:蚂蚁虫(miniant-cn)】
据介绍,这是欧洲第一批正式商用的AI智能冰淇淋货柜。消费者可以用手机靠近NFC读卡器或扫描二维码的方式打开货柜门,进而选择冰淇淋,关门后自动结算的账单会发送至消费者手机。
在市场需求、消费水平和技术驱动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作为新基建中的重要一环,服务机器人的智能化应用发展已经迎来了“下半场”。
“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里,将不再有电子商务,只有新的零售业。马云预测,新的零售业将在未来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新零售不仅是一种线下布局场景,更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据的帮助下,传统产业生产和供应模式的深刻变革,这是其巨大发展的潜在能力的关键。
古语有云:“食色性也”“暖饱思淫欲”,这原来就是人类起源至今留存的本能,同时也是人类繁衍后代、生生不息的基准,如今却被渲染得好像一种无色无味能够腐蚀人类思维的病菌,需要时时防备,必要时必须被消灭一样。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线上线下实现优势互补,逐渐与互联网+物联网大环境相融合,无人新零售给众多传统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以自助购物、即时享用、移动支付等为特征的无人自动售货机越来越多出现在人们身边
CACLP 2024丨VPS无透镜显微成像芯片在医疗成像领域迎来新进展
以新质生产力服务两会报道丨随幻AI+XR科技助力多家媒体平台两会新闻生产
2024淘宝38节活动满减时间,2024年淘宝38节满减活动何时开始?
38电商活动何时开始?2024年淘宝38焕新周活动时间什么时间开始?如何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