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是公司年底发了几百块的购物卡。而他争分夺秒地买东西,是担心自己所在城市的最后一个家乐福“也倒闭了”。
最近家乐福的闭店传言闹得沸沸扬扬,以至于官方在9号特地出面辟谣,表示会持续深耕中国市场——
你看着手里没花完的购物卡如同烫手山芋,宁可跑遍半个城市的家乐福,也要在最短时间之内“清卡”;
家乐福这类大卖场在刚进入中国时风风光光,曾经是很多城市的地标性建筑,甚至带动周边的商场、饭店,形成了新的商圈。
当人们第一次被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震惊时,没有谁能想到它也能走到“万人嫌”这一步。
有的店是限制每次消费时使用的额度,比如消费满100元,购物卡只能刷15块。
过年最需要囤货的米面粮油不行,怎么都能用完的卫生纸、洗衣液不行,年轻人爱吃的酸奶雪糕零食也不行。
只能买到那些在同类商品中本来就定价较高的牌子,以及动辄几百上千的大件电器。
气的很多花1个小时装满购物车的人跟收银员吵架:“这500块购物卡一下子就花没了,甚至我自己还得加钱。”
某城市顶级规模的家乐福超市,在门口明明已经贴上了“陆续恢复购物卡结算功能”的提示;
但在卫生纸区依然贴着“该品类商品不可用购物卡结算”的手写字条,可谓是把自相矛盾的奥义发挥到了极致。
还有人发现用购物卡确实是可以买油了,但只能买到一个的非常冷门的贵价品牌;
仔细一看,如今售价130块的桶油外壳上,还残留着没撕干净的“69元”标签。
如果说以上还只是超市本身的购物卡制度不合理,那么接下来的操作就开始让大家犯嘀咕了。
沈阳某家乐福超市在5号发布”告顾客书“,表示可以退卡,但“退卡款将会在12个月内分期处理”。
由于不同门店的购买规则和范围也有差别,一些体力好的朋友甚至跑遍了整个城市的每一个家乐福。
社交平台上,很多同城的网友甚至在交流哪家店能用购物卡买的东西多、哪家店的存货比较充足……
一度出现了非常荒唐的场面:一些家乐福超市里排队等结账的人,比货架上的商品还密集。
也不怪网友纷纷猜测它“不行了”,从去年开始,这家曾经的超市业巨头已经迎来了凶猛的关店潮。
2022年前三个季度,家乐福在大陆的门店从205家锐减到了151家,整整关店54家。
而在北京、广州、昆明、宁波等多城市,都有十年以上的老店被关闭,部分省份甚至已经减到只有一家。
这一次购物卡引发的“倒闭传言“或许只是个乌龙,但家乐福的疲态早已尽显——
在层出不穷的社区超市和会员制超市的面前,曾经洋气的大卖场既不够时髦也不够方便,早就已经没办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这实在让人唏嘘。当年它在国内刚出现时可以称为初代潮牌,地位和名气比现在的山姆、宜家还要夸张几倍。
如今我们熟悉的这种集食品、生鲜、衣服、电器等产品于一身的大卖场模式,最开始是被外国公司带进来的,之后国内企业才纷纷赶上。
大陆第一个家乐福超市1995年开在北京,在当时看来选址并不好——停车位少、交通拥挤,附近还有别的商场跟它竞争。
后来有人回忆:“人们在付款时是那么大方、从容而自信。好像东西不要钱,全然没有挨宰的感觉。”
三口之家周末会腾出专门的下午,去采购一周的食物和日用品;年轻人在货架前溜达几个小时,然后提着几包零食去门口小吃街解馋。
2007年播出的《奋斗》里,陆涛被有钱亲爸甩了一张几百万的银行卡,第一件事就是跑去超市狂买进口红酒。
这两年有关“大型超市没落原因”的讨论中经常提到,它们通常位于繁华的商业区,导致租金成本居高不下。
家乐福们的形态基本分为两种:一是像宜家那样有独立的楼,里面大部分空间是超市,再搭配一些卖衣服、鞋子、玩具的小店和餐厅。
这家店当时的占地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除了超市外,里面还有各类品牌服装店、餐饮店、宠物商店等,天天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消费者。
而在此之前,中关村主要以电脑城为主,并没什么可以供人闲逛、吃饭的商区。
曾在各个城市撑起无数商区的家乐福们,如今已经成了这些商区的“人流洼地”。
位于同一个商场的负一层地下业态,家乐福与旁边的郑州1948主题街区相通,客流情况却时常“泾渭分明”。
这几年来,曾经恨不得全天泡在网上的年轻人,似乎正在重新对真实的生活中的热闹感兴趣。
但在所谓“回归现实”的潮流中,新一波人气和注意力红利似乎依然不属于家乐福。
不够洋气,又不够土——早已被彻底祛魅的超市大卖场们正处在最最尴尬的地位。
正如刚毕业的年轻人爱逛宜家,是在琳琅满目的陈设间想象一种温馨、稳定的生活;
但经历过一次装修后,保管你再去时只想以最快的速度拿到想买的东西,然后从快速通道离开。
而当那个主体自带的“造梦”标签散去,落在它身上的眼光也就变成了冷冰冰的审视。
不必专门腾出空闲时间,也无需推着轮子不顺滑的购物车走到脚痛,通勤路上多绕一个路口,就能买到需要的东西。
永辉、华联等虽然大型超市的人流量不如之前,但也能依仗新开的中小型超市分担压力。
而家乐福在2015年才开始尝试线上服务,却因为入局晚、门店面积又大,从供应到运输的模式都无法匹配。
后来试水会员店,但没形成稳定成规模的供应链,价格和商品种类都不占优势。
在上海开第一家会员店的时候,因为其竞争对手要求供应商“二选一”,甚至在开业当天就遭遇了供应商“携货出逃”的尴尬场面。
前阵子我回五线城市老家,发现就连我妈都已经不爱逛家乐福了,嫌弃“无聊又荒度时间”。
家附近就有个本地人开的中型仓储超市——离得近,有十几块一袋的进口零食,水果蔬菜卖的也不算贵。
拿着单位发的、朋友送的购物卡,搬回一大堆沐浴露、卫生纸、矿泉水。不为什么置办年货的仪式感,只为尽量划算地把卡花完。